槍砲,病菌與鋼鐵–農牧V.S.狩獵

農牧大概起源於1萬1千年前,在這之前人類都是過著狩獵和採集的生活,各種族之間發展農牧的先後不同,有些種族到現在還沒有農業。這篇文章,我們先討論一下為什麼農牧民族會一步一步侵略狩獵和採集民族,農牧的優勢是什麼?我們暫時不討論,為什麼一些民族會首先發展出農牧,和為什麼一些民族不學習其他民族?

農牧民族一般軍事實力較為強大,而且有比較發達的組織,這歸功於農牧相比狩獵和採集,能養活更多人。世界上能吃而且營養豐富的不多,獵人冒著風險走過很多的大地的收穫可能不比種地的多,土地利用率的提升,為人類帶來更多了卡路里,養活了更多人。農牧的人多數都是定居,和獵人不同,這導致女性生育的間隔減少,民族的人口會比獵人多,而且能有糧食養活。定居的另外一個好處是食物和資源可以存儲,因而能過養活一些不事生產的人(不事生產食物的人),比如軍人,政府官員,他們於是能過專注於自己的專業上,不用擔心溫飽。農牧馴化的植物和動物也可以做衣服,運輸工具(戰馬),和其他工具。這就帶給農牧民族更強大的軍事,和科技(古代)的水平。

現在看來,這些論點不是很明顯嗎?但是在古代,農牧不一定比狩獵好,在有農牧前,大家都是狩獵的,只是有些人慢慢的改行,農牧和狩獵是兩個競爭的選項,歷史上,有些人變成了農民,有些人維持狩獵,有些人改行了但又放棄,有些人邊狩獵,邊耕作,只是一萬年下來,人類由狩獵轉變成農牧為主流。推動這改變的力量大概有五個,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,因果關係也有爭論。

  • 野生食物減少。例子:最早登陸紐西蘭的族群,在滅絕了海豹後,才認真農牧;復活節島上的居民在野鳥,和海豚減少後,才開始吃家雞。
  • 可供馴化的植物愈來愈多。例子:因為氣候變遷,肥沃月彎的野生穀類的棲地面積大增,後來馴化成小麥,大麥。
  • 生產糧食的工具,和儲存技術改良。
  • 人口密度增加,土地利用率要提高。
  • 農牧民族的人口密度大,技術和組織優勢較大,在周邊大狩獵民族因而被取代,或改行(那些還沒改行的,一般都是因為地理或生態原因)